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ANC)技术近年来在多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耳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领域。
1. 耳机行业的主动降噪发展趋势
图片 主动降噪成为中高端耳机标配: 随着消费者对音质和体验需求的提升,主动降噪已经成为了中高端耳机的发展趋势。此前,耳机主要依赖被动式降噪技术,效果较差,而现在主动降噪技术通过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能够更好地抵消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的应用: 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已经开始在中高端产品中应用,并有望在未来全面普及。该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自动调整降噪参数,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降噪体验。例如,苹果的AirPods Pro 2 机型在发布后,推动了下半年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销量的反弹,表明市场对主动降噪功能的需求依然强劲。
图片
复合式主动降噪技术的应用: 复合式主动降噪耳机结合了前馈式和反馈式两种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噪声。前馈式系统可以减弱参考传声器检测到的噪声,而反馈式系统则对窄带噪声特别有效。两者的结合虽然系统复杂且成本较高,但在降噪效果上表现更为出色。
图片
多麦克风技术提升降噪表现: 未来,支持主动降噪功能的VR设备也将进一步渗透市场。多数量、高精度的麦克风将有助于实现更好的降噪表现,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
图片
2. 汽车行业的主动降噪发展趋势
中高端车型为主要需求来源: 主动降噪技术在汽车行业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中高端车型。由于电动机的噪声较小新能源车对主动降噪的需求相对较弱降噪难度也较小。因此,未来主动降噪配置率的增长速度和价值量的大小仍存在不确定性。
图片
车载声学系统与主动降噪结合: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载声学系统也在逐步升级。主动降噪技术通过在悬架系统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轮胎和悬挂系统的振动情况,再通过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算法模块处理信号,最终通过扬声器发出反向谐波信号,有效降低噪声感知水平。这种技术的应用为驾乘者提供了更舒适的体验。
图片
车内主动降噪的硬件软件协同发展: 随着DSP等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车内主动降噪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的车载声学系统将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同作用,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实现更好的降噪效果和智能化的声音管理。
图片
3. 轨道交通行业的主动降噪发展趋势
政策推动市场扩容: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新基建”战略的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稳步发展和噪声污染防治政策的加强,城市轨道减振降噪市场快速扩展。预计“十四五”期间,钢弹簧浮置板市场的空间将达到近百亿元,减振降噪技术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图片 技术领先企业的优势: 尽管减振降噪行业的厂商众多,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高标准和准入要求,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格局。技术领先的企业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4. 未来的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电量消耗问题: 主动降噪技术在无线耳机中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电量消耗问题。根据Qualcomm的调研报告28%的受访者表示,电量消耗是他们在使用主动降噪耳机时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此外,噪音消除效果不佳、无法消除高音调噪音、啸叫和异常环境噪音等问题也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图片
全集成方案降低成本和功耗: 恒玄科技等公司在主动降噪技术的全集成方案上取得了突破。通过将蓝牙音频技术和主动降噪技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能够有效降低功耗和成本,尤其是在空间有限的TWS耳机中,这种单芯片方案为其他器件腾出了更多的空间。
5. 总结与展望
无线耳机标准化助力产业发展: 无线耳机的标准化工作能够确保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无线降噪耳机时获得一致的性能和体验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提升。
图片
主动降噪技术的持续迭代: 未来,主动降噪技术将继续迭代,尤其是在AI赋能下智能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将成为耳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不同的分析,可以看出主动降噪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在耳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高端产品中主动降噪将成为标配。同时,随着AI技术的引入和硬件软件的协同发展,主动降噪技术的降噪效果和用户体验将进一步提升,但仍需克服电量消耗、系统复杂性等问题。